1. 量身定制招标。设置特定品牌、专利技术或本地化业绩要求,如要求供应商必须获得某地区"AAA级信用认证",排斥外地企业。
2. 打造围标联盟。多家投标单位约定轮流坐庄中标,投标文件异常一致,甚至使用同一台打印机编制标书。
3. 陪标专业户。长期存在特定公司多次参与投标但从未中标,专门负责陪跑凑数,收取好处费。
4. 评标专家被收买。专家在评标前接受投标人宴请、礼品,打分时倾向性明显。
5. 阴阳合同。中标后签订与原合同实质性内容(如价款、工期)相悖的补充协议,规避招投标监管。
6. 违规转包。中标单位将工程整体转包给无资质队伍,仅收取1%-3%管理费,实际施工由包工头组织。
7. 保证金猫腻。以投标保证金名义提前收取好处费,约定如未中标则退还,实际为变相行贿。
8. 招标代理勾结。代理机构泄露标底、评标专家名单等机密信息,与投标人串通操纵中标结果。
9. 低价中标陷阱。故意压低报价中标,后期通过设计变更、材料调差等方式要求追加投资。
10. 电子招标漏洞。篡改后台数据,如修改投标文件上传时间、专家抽取范围,操控评标结果。
11. 评委专业不符。抽取的评标专家专业与项目类型不匹配,如市政工程抽取建筑专家,影响评标质量。
1. 偷工减料。使用瘦身钢筋、低标号混凝土,隐蔽工程部位减少钢筋间距,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。
2. 挂靠施工。实际施工队伍无资质,借用有资质企业名义投标,管理人员与投标文件承诺不符。
3. 监理形同虚设。监理人员与施工方串通,伪造验收记录,对关键工序未进行旁站监理。
4. 材料狸猫换太子。进场材料与合同品牌不符,如用XX电缆冒充ZZ电缆,检测样本作假。
5. 农民工工资造假。编造工资表套取工程款,实际未发放至农民工手中,涉嫌挪用专项资金。
6. 夜间施工费虚增。无实际夜间作业却计取相关费用,或虚报夜间施工时长、机械台班数量。
7. 工程签证造假。虚构土方外运、机械台班等签证单,签证内容描述模糊,无影像资料佐证。
8. 质量验收走过场。未进行闭水试验、荷载测试等关键检测,仅凭外观验收即签署合格文件。
9. 安全文明费挪用。安全措施费未专款专用,现场临边防护缺失、安全帽过期,存在重大安全隐患。
10. 赶工期牺牲质量。为赶进度省略必要养护工序,如混凝土浇筑后未达养护期即拆模,导致结构裂缝。
11. 工程资料造假。施工日志、监理日志后期集中补编,内容雷同,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。
12. 环保措施缺位。扬尘控制不达标被环保部门处罚,废水直排导致周边农田污染。
13. 文物破坏隐瞒。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未立即报告,私自处理导致文物损毁。
14. 临时设施超标。项目部建设豪华办公区,配置红木家具、高档空调,远超临时设施标准。
15. 工程保险造假。虚构保险单据,骗取保险费补贴,实际未投保或保额不足。
1. 虚假验收。项目未完工或存在严重质量缺陷,通过贿赂验收人员取得合格证明,交付使用后引发质量问题投诉,需返工整改。
2. 决算高估冒算。重复计算工程量,高套定额标准,如将普通砖墙套用艺术造型墙定额,或通过虚增材料价格虚增工程造价。
3. 资产移交缩水。移交清单与实物不符,部分设备被施工方截留,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,形成账外资产。
4. 质保金失效。质保期内未扣留质保金,或质保金比例不足,后期维修责任落空导致财政重复支出,增加运维负担。
5. 竣工图造假。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,隐瞒设计变更内容,为后期运维埋下隐患,导致维修时找不到准确管线位置。
6. 档案资料缺失。施工日志、变更签证等重要资料丢失,导致决算审计无依据,工程历史信息断层,影响责任追溯。
7. 决算审计滞后。项目已使用多年仍未完成决算审计,导致资产无法入账,财务数据失真,影响单位资产负值表准确性。
8. 结余资金挪用。项目结余款项未上缴财政,转入其他账户用于违规开支,逃避预算管理,形成账外账。
9. 固定资产闲置。设备采购后长期未安装使用,因技术过时或需求变化成为摆设,造成资金浪费,需计提减值损失。
10. 竣工验收超期。因资料不全、质量争议或利益纠纷导致验收拖延,影响资产入账和后续运维,增加管理成本。
1. 维护计划空转。制定详细年度维护计划但从未执行,设备带病运行,故障频发增加后期维修成本,缩短设备使用寿命。
2. 能耗数据造假。虚报节能减排数据,如篡改电表读数,骗取政府节能补贴,损害政策执行公信力。
3. 运维外包谋私。指定关联企业承接运维业务,费用远高于市场价,服务质量却低于标准,形成利益输送链条。
4. 设备过度维修。与供应商勾结,频繁更换无需维修的部件,套取维修资金,增加不必要开支。
5. 应急预案失效。预案未定期演练或内容过时,突发事故时救援混乱,扩大损失,危及人员安全。
6. 运维记录造假。编造巡检记录、维修记录应对检查,实际未开展相关工作,埋下安全隐患。
7. 资产处置流失。报废设备未公开招标,低价处理给特定回收商,造成国有资产流失,损害国家利益。
8. 运维人员吃空饷。人员配置不足,虚报运维人员数量套取工资,实际由少数人员兼职,降低服务质量。
1. 在建工程转固滞后。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项目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,导致资产账实不符,虚增在建工程价值,影响折旧计提。
2. 财报披露失真。财务报表中工程成本、进度、资金来源等信息披露不准确,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,可能引发审计风险。
3. 成本核算乱账。多个项目成本混合核算,未按单项工程归集成本,导致成本分摊混乱,无法准确反映各项目盈亏。
4. 资金支付失控。未建立分级支付审核机制,大额工程款支付未核对发票、合同、进度单等凭证,导致超付或错付。
5. 预算超支无预警。未设置动态成本监控体系,对成本超支缺乏预警机制,待发现时已严重超出投资计划。
6. 质保金管理漏洞。质保金退还流程不规范,未与工程验收结果挂钩,存在未经验收即退还质保金的风险。
7. 财务业务对账脱节。财务部门与工程部门对账不及时,导致预付账款、应付账款等科目余额失真。
8. 税务处理违规。未正确区分工程服务与销售货物税率,错误抵扣进项税,存在税务稽查风险。
9. 决算审计拖延症。项目竣工后长期未启动决算审计,导致资产无法入账,财务账目长期挂账。
10. 资产折旧政策误用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不当,如加速折旧未获批,或折旧年限与资产实际使用寿命不符。
11. 合同付款条款模糊。施工合同中付款节点、比例约定不清晰,导致付款争议,影响工程进度。
12. 财务档案遗失风险。会计凭证、账簿、报表等工程财务档案保管不善,存在遗失、损毁风险。
13. 专项资金挪用。将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日常经费开支,改变资金用途,违反专款专用原则。
14. 往来款清理不力。长期挂账的应收/应付款项未及时清理,形成呆账坏账,影响资产质量。
15. 财务系统权限失控。ERP系统中工程成本核算模块权限设置不当,存在数据篡改风险。
16. 发票管理混乱。未建立发票台账,存在假发票、发票遗失、发票信息与合同不符等问题。
17. 成本核算口径不一。不同项目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,如甲项目含设备采购费,乙项目不含,导致成本不可比。
18. 现金流预测失灵。未建立工程现金流预测模型,导致资金短缺或闲置,增加融资成本。
19. 质保金比例违规。未按国家规定或合同约定比例扣留质保金,比例过高增加承包方负担,比例不足失去约束效力。
20. 财务决算不完整。决算审计时未包含全部成本科目,遗漏待摊投资、设备调试费等,导致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。
1. 关联交易输送利益。通过关联企业高价供应材料、分包工程,谋取不正当利益,损害公共利益,形成利益输送。
2. 商业贿赂。收受供应商购物卡、礼品,为其谋取中标优势,破坏公平竞争,形成利益输送链条。
3. 涉黑涉恶。强揽工程、恶意阻工,背后存在保护伞,扰乱市场秩序,影响社会稳定。
4. 舆论危机。工程质量问题引发媒体曝光,影响公信力,导致公众信任危机,损害形象。
5. 历史遗留问题。因前任领导决策失误,导致项目烂尾或纠纷,后续处理难度大,造成持续困扰。
6. 信息化系统缺失。未建立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,数据孤岛严重,影响决策效率,增加管理成本。
7. 档案遗失损毁。工程档案保管不善,关键文件丢失,导致法律纠纷无据可查,影响责任认定。
8. 公众投诉未处理。对群众举报的质量、安全问题敷衍应对,导致矛盾激化,引发群体事件。
9. 应急预案失效。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未更新,救援物资不足,影响应急处置,扩大事故后果。
10. 涉外工程合规风险。海外项目未遵守当地法律,如劳工法、环保法,引发纠纷,面临法律制裁。
11. 知识产权侵权。设计图纸或技术侵犯他人专利权,导致法律诉讼赔偿,增加项目成本。
12. 社会稳定风险。征地拆迁补偿不公,引发群体事件,影响社会稳定,需额外投入维稳成本。
13. 数据造假。篡改监测数据,掩盖工程质量或环境问题,欺骗监管部门,规避处罚。
14. 卫生管控漏洞。工地卫生措施不到位,导致流行病扩散,被主管部门通报处罚,影响项目进展。
信息来源:本文来源于“内审网”,已授权转载。
本文声明:本文章内容(含图片)仅限同行学习研究使用,如涉版权,请后台联系删除。